敦煌前之敦煌——四神云气图
1986年夏,开山采石的永城市芒山镇柿园村村民从山顶向下钻探炮眼,当钢钎没入山体并传出清晰回音的那一刻,这位村民意识到自己凿到古墓了,但是他绝对没有料到的是,他那一锤,竟然凿出了一件让中国文物、考古、历史、美术学界的专家学者足足兴奋了四、五年的国宝级文物,《四神云气图》:
该壁画出土于芒砀山梁共王陵内,在地宫前厅顶部及南壁绘有一幅将近30平方米的西汉彩绘壁画,这幅壁画主要内容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灵芝及云气纹等组成的图案。在黑、白、红、绿四色构成的画面上,奇禽异兽,瑞鸟祥云,各有其深层的寓意和神秘的象征。青龙绘于画面中间的显要位置,约占整个室顶壁画面积的一半以上,腾空飞舞的青龙寓意墓主人乘龙升仙的愿望。青龙的右侧为白虎,白虎咆哮的神态中更多地带有一种愉悦与欢快。青龙的左侧为朱雀,朱雀(又名朱鸟、凤鸟)在汉代被尊为神鸟,图中飞鸣祥舞的朱雀,透着自在的安闲,而青龙卷着的玄武,则体现了神灵世界的谐谑与顽皮,还有起补白作用的云纹、花朵和灵芝草,它们所表现的这一神仙世界,即没有此前先秦时期青铜饕餮的狞厉恐怖,也没有此后六朝时期的迷茫、痛苦,而是愉快的渴望,乐观积极、生机盎然,对生前和死后都有永恒幸福的祈求,是对生的世界和死的世界的双重肯定,它使天上也充满了人间的乐趣,反映了当时国泰民安,一片盛世。汉代崇尚神灵,希求升仙,整幅壁画寓意着墓主人乘龙升仙的愿望,经专家考证,此壁画是中国目前所见的惟一一处西汉前期诸侯王级的巨幅彩色壁画,填补了中国西汉前期巨幅彩色壁画的空白。《四神云气图》高超的绘画技巧,让人不可置疑的相信,它不可能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只能来自西汉的宫廷画师,代表西汉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专家们赞誉这幅壁画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四神云气图》被誉之为“四最壁画”即:篇幅最大、年代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考古艺术价值最高。
鲁迅先生曾说过: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代由于统治阶级对谶纬迷信思想的提倡,上至天子下至中小贵族无不向往升仙,随着这种思想的流行,厚葬之风随之而来,其着力构建的升仙羽化氛围,正是早期道家即黄老思想的丧葬观念。它所提倡的万物都由两极构成的观点,派生出了汉人对生死的看法------事死如生。他们认为生是短暂的,死是永恒的,生与死只是一种场所的变化。人们普遍相信,死者的灵魂如果能够得到某种引导和帮助的话,就会顺利的升入极乐世界,从而达到快乐的永恒和幸福的不朽。而这幅壁画中的龙、凤、虎等神物正是升仙的最好工具,这也是墓主人渴望死后灵魂不灭与升天成仙思想的真实体现。通过壁画,我们不仅了解了汉代的社会现象和思想理念,同时也能够对汉代的艺术风貌窥见一斑。
作者在构图上以主次为序,突出了以龙为首的主题,打破了上下左右对称的传统绘画手法,体现了龙已由象征自然界的神权向着象征帝王的君权的转变。朱雀也一改过去严谨和神秘的猛禽形象,变的修颈长腿,温驯秀丽,作者用比例上的夸张和线条上的拉长,不仅形象的表现了各种动物的神韵,而且充满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整体性的气势,也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地表现了中外文化的交融,那么,汉代艺术却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
整副壁画简约抽象,充满流动之势,以强烈的动感和明快的节奏形成了起伏波动的韵律美,唱响了美妙欢快的天国畅想曲。四神云气图,一个繁盛朝代的象征,一种社会时尚的张扬,一股泱泱汉风的挥洒。
1992年,《四神云气图》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揭取。复原后被河南博物院永久收藏,列入“中华文明之光”布展。2000年《四神云气图》因自然力量侵蚀,出现老化现象,中国国家文物局破天荒一次针对一件文物拨专款40万元人民币,由铁付德博士主持,对壁画进行修复保护,2003年2月26日,历时两年之久《西汉“四神云气图”壁画综合保护项目》,通过国家文物局科技专家组鉴定验收。2003年6月6日,《河南日报·文化周刊》对壁画修护工作进行纪实性报道,那篇占据大半个版面的长文兜头写到“世界文物界应该记住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