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网站语言 / Language
芒砀山旅游区

解密芒砀SECRET ARCHIVES

解密芒砀

首页 > 解密芒砀 > 汉兴文化

高祖斩蛇碑及其保护和利用

  高祖斩蛇碑是一处有着丰富含义的文化载体,是一处承载着特定历史文明的文化遗产。在当今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过程中,文化遗产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文化遗产势必作为文化资源面临着被开发、被利用。我们在强调文物保护的同时,如何实现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的可持续性,是在开发文化遗产时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高祖斩蛇碑的现状及文化内涵

  一、高祖斩蛇碑的现状

  《永城县志》石刻部分有关于“汉高断蛇之处”碑的记载;“立于芒山镇雨亭村鲁庄西200余米处。圆雕石龟碑座长2、宽1.6米。碑为圆额,高2.4、宽1.1米。碑面边饰阴线刻菊花纹两方连续图案,额中竖2行阴篆‘汉高断蛇之处’,左右阴楷‘日’、‘月’,置于线刻云气纹环绕之间。碑文为阴刻小楷,竖14行500余字,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该碑移立于芒山文化分馆内,同时在原处立复制石碑一通,并建碑亭一座。”⑴

  斩蛇碑的始立年代,据河南省文物局编《河南文物名胜史迹》的“汉高祖斩蛇碑”条记载是:“汉文帝时,曾在芒砀山紫气岩前建高祖庙,于庙前大泽北畔立斩蛇碑”。日久被毁,现存石碑是明代隆庆五年(1571)重立的,“碑文详述了刘邦斩蛇和捐财募众的故事及重修斩蛇石碑的经过”。⑵无独有偶,《砀山县志》历代制诰“惠帝令有司立高庙诏”条也有在芒砀山建高祖庙的记载:

  丰砀高皇帝神游之地,其令有司先立庙丰地,次题真芒砀仍立庙于岩前。列功臣其侧,遣庶士朝参。⑶

  《砀山县志》记载的芒砀山的高祖庙与今永城芒砀山的高祖庙实为一处,只是因为古今行政区划的疆域差异造成了同一个地方可以有不同出处。芒砀山地区在宋以前是归属砀县的,之后归属永城。《砀山县志》“砀山”条曰:“《通志》在砀县东南七十里,与永城县接界。山有紫气岩,即汉高隐避处。其东有僖山,西有狼牙山,南为保安山,西为平顶山。皆芒砀之支也。”又说“考《寰宇记》,砀山载入永城县下,盖自宋初已然。”⑷

  明版的《砀山县志》还有宋太平兴国间重修高祖庙刘德成所撰碑文的记载:

  昔汉高祖皇帝受命而兴,斩蛇丰泽,以收大业。秦王子婴携国玺而来降,楚雄项羽至乌江而自刎。因兹天下大定,端拱无为,圣德巍巍,皇风荡荡。……乃后皇帝传祚,光缵祖风,诏先立庙于丰地,次题真地芒砀。盖芒砀者,本高帝潜龙之岫,栖凤之溪,遂立庙于岩前。令达寮之尊仰,列诸功臣于圣侧,遣庶士以朝参。……⑸

  为何要在芒砀山立高祖庙,这里讲的很清楚:一是这里是汉高斩蛇始兴之地,正所谓“受命而兴,斩蛇丰泽,以收大业”:二是芒砀山是汉高起事之初,隐蔽活动的地方,即“本高帝潜龙之岫,栖凤之溪,遂立庙于岩前”。虽然《砀山县志》没有记载在高祖庙前立有斩蛇碑,但是,今天在芒砀山高祖庙遗址和“汉高断蛇之处”碑依然有迹可寻,因此,当时在高祖庙前立“汉高断蛇之处”碑也是情理之中的。

  综上可知,常说的“高祖斩蛇碑”准确地说应是“汉高断蛇之处”碑,是汉初立在芒砀山紫气岩高祖庙前的,现存最早的是明代碑刻,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立的是复制石碑,原碑被移立他处。

  二、高祖斩蛇之处

  关于汉高祖斩蛇、赤帝子斩白帝子的民间传说在永城早已是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正史中对此也多有记载,《史记》云: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⑹

  《汉书》⑺、《资治通鉴》⑻也有类似记载。正所谓“龙变星聚,蛇分径空”。汉高斩蛇之处的“丰西泽中”究竟在什么地方?《汉书》颜师古注曰:“丰邑之西”。⑼《后汉书·郡国志》载:“(丰县)西有大泽,高祖斩白蛇于此。”⑽由此,高祖斩蛇之处就应是在丰县之西的泽中。今天“汉高断蛇之处”碑的位置就是在芒砀山之间的小盆地上,芒砀山也确在丰县之西,汉惠帝也曾称之为“丰砀”,⑾又有石碑为佐证。我们认为,汉高斩蛇之处就是在今永城“汉高断蛇之处”碑矗立的地方。

  史载汉高祖自斩蛇之后,曾“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从这个时候开始,投奔汉高祖刘邦的人越来越多,“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至秦二世元年(前209),“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⑿”。

  刘邦率众在沛起义之后,在反对强秦、楚汉争霸的过程中,也曾频繁往来于芒砀地区。比如:秦二世二年(前208),“是时秦将章邯从陈,别将司马将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砀。东阳甯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还收兵聚留,引兵攻砀,三日乃取砀。因收砀兵,得五六千人”。还是这一年“沛公与项羽方攻陈留,闻项梁死,引兵与吕将军俱东。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秦二世三年(前207),“楚怀王见项梁军破,恐,徙盱台都彭城,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⒀《史记》集解应劭曰:“砀,属梁国。”又引正义括地志云:“宋州砀山县,本汉砀县也,在宋州东百五十里。”当时的芒砀山地区就在砀县境内。

  综上,汉高祖斩蛇之处,就在今天永城的芒砀山区,这里也是汉的始兴之地。正是从这里开始,汉高祖“啸命豪杰,奋发材雄”,终于“汜水即位,咸阳筑宫”而“威加四海”。

  三、高祖斩蛇碑的文化内涵

  高祖斩蛇碑所蕴含的历史内涵自不待言,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刘邦斩蛇历代也多有吟咏者。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拟恨赋》中写道:昔如汉祖龙跃,群雄竞奔,提剑叱咤,指挥中原,东驰渤解,西漂昆仑。断蛇奋旅,扫清国步。握瑶图而倏升,登紫坛而雄顾。一朝长辞,天下缟素。

  明代的诗作有刘士嘉的《芒砀怀古》⒁、刘景星的《过断蛇岸》⒂、砀县主簿陈光柱的《砀山怀古》⒃、刘继志的《斩蛇泽》⒄等。

  清代关于汉高祖斩蛇的诗作有归德知府赵瑗所作的《芒山十四首》之《汉高帝斩蛇碑》⒅、练贞吉的《汉高帝斩蛇处》⒆、朱彝尊的《砀山道中怀古》⒇、胡瑛的《芒砀山怀古》(21)、陈福永的《芒山登眺》(22)、戚道坤的《芒砀怀古》(23)等。

  尽管人们对刘邦斩蛇之事评论不一,尽管汉高祖斩蛇处可能另有他地(24),但文献确实也记载了刘邦在芒砀山隐居,在芒砀山聚集人才,并且为与项羽争霸天下,频繁往来于芒砀山,因此,高祖斩蛇碑事实上承载了包括斩蛇在内的为了建立汉王朝而进行的不懈努力的丰厚历史内涵,不仅为先人、也为当代人和后人提供了可资凭吊寄思的载体。这是高祖斩蛇碑的价值基础。

  高祖斩蛇碑原本可能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建造的,如今却成了它所携带、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专门载体,它不再是一个物质消费品,其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我们也并不是它遗赠对象的全部,后世的人们同样有权利来瞻仰它。因此,尽可能完好的将它保留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对它任何的损坏在伦理上都是不道德的。

  高祖斩蛇碑的保护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方向之一。文化的核心事实上是一组价值观念,章建刚先生就指出:“一件文化产品或文化符号的社会价值,是指其可能作用于社会生活及人际关系而言的,狭义上,尤其是指具有某种道德教化功能(精神价值或说宗教价值)。这种价值既是存在论的(实践的),同时也是认识论的。它诉诸社会成员的感知、理解与同情,作用于现实的人际关系,也揭示着人类生活在过去——现在——未来中共存的庞杂结构。这时,当你关注其共存结构时,发现它具有表层的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和深层的意义蕴含及符号价值;而当你注意其历史结构时,它就具有了历史价值和普遍价值”(25),因此,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同时也要保护其背景环境,才有可能保存其庞大的价值体系,使我们及后人真切地体验到它所负载的文化内容。

  毋庸置疑,高祖斩蛇碑是一处有着丰厚历史、艺术和科学文化内涵的物质文化遗存,对它的保护也必须遵守现行的、被业界普遍认可的文物保护准则,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文物的原状既包括文物本体,也包括文物所特有的背景环境。具体到斩蛇碑,文物本体最重要的当然是明代碑刻,而其背景环境,根据2005年10月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西安宣言》中关于背景环境的定义:“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指的是紧靠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和延伸的、影响其重要性和独特性或是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组成部分的周围环境。”这里的周边环境,不仅仅指自然地理环境,“还包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过去和现在的人类社会和精神实践、习俗、传统的认知或活动、创造并形成了周边环境空间中的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前活跃发展的文化、社会、经济氛围。”这也就是说,斩蛇碑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所有与斩蛇碑相关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等等各个方面的要素都应当属于被保护的范畴。具体而言,斩蛇碑的周边环境,主要是芒砀山。人文环境,主要是指高祖斩蛇的历史故事、高祖庙、祭祀等历史的或习俗的人类活动。如果这些东西不加以认真保护,那么孤单的一座碑将失去其历史依托而失去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要有效地保护高祖斩蛇碑,首先要将斩蛇碑及其背景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聘请文物保护专业机构人员进行文物保护规划,规划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规划要纳入地方的城乡发展规划,若城乡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完毕,且与文物保护规划有矛盾,则应调整城乡发展规划。

  碑刻作为石质文物,其最大的破坏因素就是风化。其保护可邀请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士进行现场勘测,找出存在的病害及造成病害的原因,如风化、酥碱等,然后对症下药,进行化学加固处理,对碑刻本身进行加固处理后,可罩玻璃罩加以保护,玻璃内部抽成真空或充满惰性气体,降低碑体表面风化、氧化的风险程度。对其周边自然环境,如山脉、河流等,可加以整治,如清除垃圾、污染,治理水土流失等,但必须保护山体、河流本身的固有形态,不能破坏其原有的风貌。对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则需要通过各种介质,如纸张、光盘等形式加以准确记载,以防年长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高祖斩蛇碑的利用

  按照文物保护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总方针,斩蛇碑的利用必须合法、合理、科学的进行。同保护手段一样,斩蛇碑的利用也必须将本体与其背景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科学利用,更为重要的是,也应将斩蛇碑周边的文物、旅游景点,如高祖庙、西汉梁王墓区、陈胜墓、芒砀山等纳为一体。然而,斩蛇碑的现状并不能满足合理利用的要求。要合理利用斩蛇碑,需要先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必须将原碑移回原位,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如斩蛇碑文物保管所,或斩蛇碑博物馆等,对斩蛇碑进行专门、专业的管理。展示传播是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基本方式。作为文物,其真确性价值主要是通过展示传播出售的,而其他各种价值既可以在展示时传达,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复制品来传递。“展示传播时,它提供的主要是其真确性信息甚至仅仅是它的视觉形象。只要原件本身被保存好,传播就永远是可持续的”。(26)文物的真确性价值是无可替代的,要展示给观众的,必须是“高祖断蛇之处”碑的原件。博物馆就是典型的以展示传播为基本方式的文化产业部门。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热情也在不断高涨,博物馆被卷入文化产业的行列。成立斩蛇碑文物保管所或斩蛇碑博物馆,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展示斩蛇碑,而且这也是文化遗产要实现产业化的基本要求。保管所或博物馆内可设置宣教部、文物保护部、展览部及保卫部等,全方位、科学系统地对斩蛇碑进行利用。

  其次,扩大斩蛇碑的规模,科学合理布局,增加使用空间。这一点必须由专业的文物保护机构完成,格局可按中国传统式的布局——四合院的形式,可作前后三进院落,中轴线上设主要建筑,两则为厢房,内部设置与斩蛇碑相关展览品和旅游纪念品,也可作为管理机构用房等。同时设置卫生间、垃圾桶等必需的服务设施,使斩蛇碑成为一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旅游景点,达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的相互契合。

  第三,必须将斩蛇碑与芒砀山区的其他旅游景点纳为一个整体加以利用。单独的一个卖点,斩蛇碑规模不大,知名度不高,会大大降低对观光旅游客人的注意力和吸引力。但若将其纳入芒砀山游览区的整体之内,以汉高祖斩蛇处、紫云洞、陈胜墓、梁孝王墓、张飞寨等为主体,打造出一条以汉代历史文化遗存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线路,则其吸引力会大大增加,斩蛇碑也必然会因此而受益。

  第四,必须将斩蛇碑与刘姓文化密切结合。姓氏资源、姓氏文化是河南省文化产业中的重要资源,刘姓虽然不起源于永城,但永城却因其作为汉兴之地的历史地位,而与刘姓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对斩蛇碑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与刘姓文化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这样,二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必将会有助于斩蛇碑、永城芒砀山汉代文化遗存以及刘姓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对中原传统文化的深层发掘和宣传,有助于河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五,要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永城为汉兴之地,斩蛇碑为高祖斩蛇起义之处,而自此始,高祖的势力逐渐强大,所以准确地说,芒砀山、斩蛇碑所在才是高祖发迹之所,汉始兴之地。但是,长期以来,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斩蛇碑却是远在深山无人知,所以,必须加强其对外的宣传,扩大知名度。具体的说,可以在媒体上作广告,制作旅游宣传册,借旅游产业博览会、汉代及刘姓文化研究等机构会宣传斩蛇碑。

  总之,斩蛇碑,是一处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存,作为汉兴之地的重要物证,其历史、科学价值无可替代,其保护必须将碑体本身与背景环境纳为一体。为合理利用之需,需增加斩蛇碑现有规模,需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将斩蛇碑与永城芒砀山自然风光及其他汉代物质文化遗存纳为一体,打造出一处汉代、刘姓文化旅游精品区,为河南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开发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助研)

  参考文献

  ⑴永城县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永城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5月。

  ⑵清乾隆三十二年版《砀山县志》。

  ⑶明崇祯十二年版《砀山县志》。

  ⑷河南省文物局编:《河南文物名胜史迹》,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年。

  ⑸清乾隆三十二年版《砀山县志》。

  ⑹《史记·高祖本纪第八》。

  ⑺《汉书·高帝纪第一上》。

  ⑻《资治通鉴·秦纪》。

  ⑼《汉书·高帝纪第一上》。

  ⑽《后汉书·郡国志》。

  ⑾清乾隆三十二年版《砀山县志》历代制诰“惠帝令有司立高庙诏”条载:“丰砀高皇帝神游之地,其令有司先立庙丰地,次题真芒砀仍立庙于岩前。”

  ⑿《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资治通鉴·秦纪》所载类似。

  ⒀《史记·高祖本纪》。

  ⒁明崇祯十二年《砀山县志》载刘士嘉《芒砀怀古》:山含寂寞草含愁,蛇斩人亡几百秋。惟有当时云气在,雨晴还罩数峰头。

  ⒂明崇祯十二年《砀山县志》载刘景星《过断蛇岸》:层层云树锁山隈,勒马山边看石苔。蛇断遗踪还似旧,沛公何事不重来。

  ⒃明崇祯十二年《砀山县志》载陈光柱《砀山怀古》:芒砀锺灵翠郁葱,泣蛇人去草浮空。幽怀难觅真王像,侠气犹存猛士风。舒卷烟云天上下,升沉日月水西东。兴衰自古原无定,为叹乾坤几转蓬?

  ⒄清乾隆三十二年版《砀山县志》载刘继志《斩蛇泽》:芒砀云深龙匿迹,往来常戴竹皮冠。经过大泽长蛇断,侠气凌霄拂剑寒。

  ⒅赵瑗《汉高帝斩蛇碑》:中原竞逐鹿,一蛇阻中谷。挥剑白帝终,蛇母秋郊哭。

  ⒆练贞吉《汉高帝斩蛇处》:沛公夜过芒砀路,白蛇当道撄其怒。剑光飞动溅血红,蛇本无知身死误。王业何曾关此蛇,事出偶然非有故。如何竟有老妪啼?乃使千秋闻见怵。白帝赤帝纷相传,士人指点路东西。英雄挥剑不可见,至今去暗草萋萋。

  ⒇清乾隆三十二年版《砀山县志》载朱彝尊《芒砀道中怀古》:旧社枌榆改,寒云芒砀收。山风吹野火,飞度斩蛇沟。

  (21)清乾隆三十二年版《砀山县志》载胡瑛《芒砀山怀古》:高皇潜隐处,千载忆龙颜。一剑平秦郡,三章入汉关。金声奔古泽,云气卷秋山。策蹇频搔首,荒祠落木环。

  (22)清乾隆三十二年版《砀山县志》载陈福永《芒山登眺》:迢嵽轻车傍石行,芒峰耸峙势峥嵘。喧晴鸟语穿林细,绕岫岚光入望明。险磴云封樵径曲,涧流人渡板桥横。断蛇事邈人何在?残碣斜阳卧古城。

  (23)清乾隆三十二年版《砀山县志》载戚道坤《芒砀怀古》:芒砀山高瑞霭横,梁园右据左彭城。方夸要害为耕陇,谁说炎刘此起兵?结彩云犹连汉远,断蛇石自卧波平。层峦寂寞斜阳下,大溪归来坦坦行。

  (24)江苏徐州丰县也有斩蛇沟。

  (25)章建刚:《遗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理想模式》,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6)章建刚:《遗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理想模式》,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