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芒砀山“天子气”、“斩蛇碑”看汉代刘姓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称帝最多、时间最长的姓氏,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前赵、刘宋、后汉、南汉、北汉等封建王朝或割据政权。其中最先称帝的是汉高祖刘邦,他于公元前206年灭秦,称汉王。公元前202年即皇帝位,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从西汉开始,开创了刘姓家族史上的新的发展阶段。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⑴,其发迹起家之地为河南永城芒砀山,芒砀山上的“天子气”和“斩蛇碑”是刘姓发展的历史见证。
逶迤绵延的芒砀山,矗立在广袤无垠的豫东黄淮平原之上,是这里的惟一山群。它位于永城市境,西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商丘市96公里,东至江苏省徐州市约80公里,南距永城市区33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一处蕴珠含玉的风水宝地。《水经注》说:“芒砀山泽深固,多怀神智”,是“仙迹、圣迹、王气”⑵之所在。芒砀山属皖北丘陵西延部分,形成于中生末代。以芒山主峰最高,海拔156.8米,次为渔山,海拔145米。另有保安山、夫子山、僖山、黄土山、窑山、磨山、邵山、周山、马山、柏山等10余座山头,范围10.3平方公里。除渔山陡峭挺拔、奇石林立外,其他各山均较平缓。山外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王引河从芒山主峰西侧由北向南流过,注入沱河,山水环绕,风景绮丽。古代芒砀山群周围湖泊沼泽相连,林木茂密,河流纵横,是东西往来的交通要道。根据文献记载,秦代末年,芒砀山上曾有“天子气”显现。《史记·高祖本纪》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压)之。”这里所谓的东南,系指位于秦都咸阳东南方的永城芒砀山。
当汉高祖刘邦得知此事后,便以为自己有此祥瑞。于是“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汉高祖刘邦是沛郡(汉之前为泗水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丰县赵庄刘金砦)人,“季”是他的字。丰邑距离芒砀山不远,他便经常藏匿到芒砀山泽岩石中间,因为所到之处上面有云气,才能被他的妻子吕雉找到。《正义》引京房《易(兆)[飞]候》云:“何以知贤人隐?(颜)师(古)曰:‘四方常有大云,五色具而不雨,其下有贤人隐矣。’故吕后望云气而得之。”这里解释云气,是一种五色祥云,只有云,不下雨,或可称之为紫气,系指贵人所在的一种吉兆。预示着刘邦日后将有天子之位。西汉初年,刘邦、吕后还乡丰邑,途经芒砀山,吕后指当年云气即“天子气”在保安山,因此,便在芒砀山主峰建紫气阁,保安山设招风亭。
与之相关的记载,还有刘邦“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及壮,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⑶是说刘邦本是其母感龙而生,身上常有龙气笼罩,系“真龙天子”。特别是芒砀山斩蛇之事,更传为千古佳话:“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集解》引应邵曰:“秦襄公自以居西戎,主少昊之神,作西峙,祠白帝。至献公时栎阳雨金,以为瑞,又作畦畤,祠白帝。少昊,金德也。赤帝尧后,谓汉也。杀之者,明汉当灭秦也。”⑷《史记》上说刘邦斩蛇于“丰西泽中”,芒砀山正位于丰邑之西,古有大泽位于群山之中。按照阴阳五行学说的解释,刘邦所斩之大蛇,不是一般的蛇,而是象征着秦国政权的白帝,刘邦挥剑斩蛇,意味着秦朝当亡,即将被汉政权所取代。关于刘邦斩蛇之剑,也不是普通的兵器。《汉书·帝纪·高祖》王先谦补注引沈钦韩曰:“《三辅皇图》,太上皇微时佩一刀,长三尺,上有铭字难识。传云殷高宗伐鬼方时所作也。上皇游丰沛山中,寓居穷谷,有人冶铸,上皇息其旁问曰;‘铸造何器?’工笑曰:‘为天子铸剑,慎无言。曰得公佩剑,杂冶之,即成神器,可克定天下。……,上皇解匕首投炉中,剑成,杀三牲以衅祭之。工问:‘何时得此?’上皇曰:‘秦昭襄王时,予行陌上,一野人授予,云是殷时灵物。’工即持剑授上皇,上皇以赐高祖,高祖佩之,斩蛇剑是也。”是说斩蛇剑来历不凡,本是殷高宗伐鬼方时所作的神器。故而以后刘邦曾炫耀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三尺剑”指的就是当年芒砀山大泽畔斩蛇之剑而言。刘邦斩蛇以后,随即扯旗造反,在芒砀山一带招兵买马,经过数年征战,终于建立西汉政权。清顺治进士练贞吉诗云:“沛公夜过芒砀路,白蛇当道撄其怒。剑光飞动溅血红,蛇本无知身死误。”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当政时,为了纪念刘邦斩蛇起义,便在芒砀山前建立高祖庙,并在庙前大泽北畔立一通汉高祖斩蛇碑。历尽沧桑,汉碑残破,明隆庆五年(1571)又在原处立碑,碑高3.39米,宽1.15米,厚0.22米,龟趺,正书“汉高断蛇之处”,碑文记述刘邦斩蛇和捐财募众的事迹及重修斩蛇碑的经过。1982年因碑文残缺,又在原址上仿明碑重刻一碑,高2.31米,宽0.91米,厚0.22米,立于原来的龟座之上。并建仿古六角碑亭保护。相传斩蛇碑前每年都长出一片红草,说是刘邦斩蛇后草被蛇血染红所致。近年发现每当夜幕降临,灯光直照斩蛇碑,由于光线折射的原因,碑体呈现出神奇幻影,只见一个身披铠甲的武士,酷似刘邦挥剑斩蛇之形,观者谓之汉高祖再现。碑阴一女子凤冠霞帔,怀抱一子,仰首东望,人谓之吕后望夫。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观后题词道:“芒砀古迹罕见,奇观名扬天下。”⑸
自从芒砀山显现“天子气”,到汉高祖刘邦斩蛇取天下,建立汉王朝。这个王朝也就是今天人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汉族”、“汉字”、“汉文化”的载体。由于汉代天子姓刘,从而为刘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西汉初年,刘氏成为皇族,贵为国姓,刘姓便有了特殊地位。刘邦为了巩固西汉政权,分封诸子宗室于全国各地为王,他的8个儿子均受封典,刘肥为齐王,刘长为淮南王,刘建为燕王,刘如意为赵王,刘恢为梁王,刘恒为代王,刘友为淮阳王,另外,其弟刘交为楚王,侄儿刘濞为吴王。公元前196年,诏集诸侯大臣,杀白马而歃血为盟,订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的誓言。刘邦之后的皇帝纷纷效仿,加上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使皇族宗室层层受封。据《兴宁刘氏宗谱》载:“汉兴,大封同姓,以镇天下,终西汉之室,皇子而封为王者30余人,封为侯者400余人,卯金之裔,由是遍天下矣!”至西汉末年,享有免纳赋役特殊权利的刘姓皇族就达10万余人。
东汉的建立者刘秀为皇室远支宗亲,他继承了西汉同姓王分封制度,大封宗亲,加快了皇族向各地发展的速度。经过两汉400余年的发展,刘姓人口急剧增加,很快成为天下第一大姓。
在刘姓人口成份的构成上,《通志·同名异实》载:“刘氏有五:尧之子后有刘累氏。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亦为刘。汉赐项氏、娄氏并为刘氏。匈奴之族,从母为刘。”说明刘姓是一个多元姓氏,有源于祁姓的刘氏,始祖刘累,为唐尧的后裔,汉高祖刘邦就属于这一支脉,有源于姬姓的刘氏,即《元和姓纂》所云:“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赐姓之刘形成于西汉初,有两支: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把国都迁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因此赐娄敬姓刘;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中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匈奴族刘姓,也形成于西汉初年。当时匈奴势力强大,刘邦被迫采取和亲政策,从皇室宗亲之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甘,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东郡(今河南濮阳)、河南(今河南洛阳)、雕阴(今陕西绥德)三郡的刘姓均由匈奴而出。
西汉初年,长期的战乱使得城乡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汉书·诸侯王表》记载:“天下初定,故大都名城散亡,户口而数者十二三。”“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巨大发展。《史记·平准书》云;“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摈而不得聚会。”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后,国力有进一步的发展,刘姓遍布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刘姓望族。《广韵·尤》说:“刘,姓。出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淄、琅琊、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唐、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二十五望。”所谓郡望,即郡中显贵望盛之家族,也就是世居某郡为当地人所仰望之家族。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历魏晋南北朝,逐渐固定下来,隋唐时仍沿用不变。刘姓郡望形成较早,而且大都与汉代分封诸侯王有关。彭城郡和沛郡名称不同,但实指一个地方,皆指徐州一带的丰、沛、铜、邳、睢、萧、砀和淮北的宿、怀、定等地。只是历史地理的沿革变化,名称不同而已。由于刘邦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彭城与沛两个郡望正是基于刘邦的扬名显赫而来。彭城刘氏,出自汉高祖之弟楚元王刘交,另一支出自汉宣帝之子楚孝王刘嚣;沛郡刘氏出自楚元王少子棘汤侯刘调,另一支出自东汉光武帝之子沛王刘辅;弘农刘氏出自汉高祖刘邦兄代王刘喜后裔,汉司徒刘琦始居弘农;河间刘氏,出自赵幽王之子河间王刘辟疆,另一支出自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中山刘氏,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南阳刘氏,出自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另一支为汉光武帝刘秀家族,故而有“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的说法;东平刘氏,出自汉宣帝第四子刘宇,受封为东平王,其后又有成阳共王刘嘉之子刘庆封东平侯,东汉皇子刘苍也封东平王;高平刘氏,出自鲁恭王刘馀之子刘骄;东莞刘氏,出自齐悼惠王刘肥的后裔平莱侯刘津;平原刘氏,出自汉和帝长子平原王刘胜;广陵刘氏,出自汉武帝之后广陵历王刘胥;琅琊刘氏,出自汉光帝之子琅琊王刘京;兰陵刘氏,汉元帝封广陵孝王之子刘宜为兰陵侯,其后裔为兰陵刘氏主脉:东海刘氏,出自汉光武帝之子东汉恭王刘疆;丹阳刘氏,出自汉景帝子江都王刘非第三子丹阳侯刘敢;南郡刘氏,出自汉文帝之子代王刘参;高唐刘氏,汉高祖后裔济北贞王刘勃之子刘崇,始居高唐;高密刘氏,出自广陵王之子高密王刘弘;竟陵刘氏,鲁恭王刘馀后裔刘焉,世居竟陵。此外,尉氏刘氏,出自汉章帝子河间王刘开的后裔刘通;临淮刘氏,出自汉光武帝之子广陵王刘荆的后裔。⑹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梁郡刘氏,出自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刘武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又得到窦太后的宠爱,“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宝玉器多于京师。”⑺刘武喜好文学,广招文人雅士于梁园,一代名流枚乘、邹阳、司马相如等慕刘武而客居梁园,刘武视之为上宾,赏酒赐墨,鼓励创作。刘武及其后继梁王,死后均葬于芒砀山。清光绪《永城县志·古迹》载:“汉文时在紫气岩前立庙,绘高帝像列功臣于其侧,名曰‘高祖庙’。”梁王死后葬芒砀山,“不仅可以得山石之固,又可为高祖守庙,实为一举两得。”⑻刘武的后裔成为梁郡刘氏的主脉。综上可知,刘姓郡望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同汉代历史和汉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刘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刘姓历代名人1574名,占名人总数的3.4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位;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4.9%,排在第四位;刘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88%,排在第六位。以汉代为例,除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外,还有西汉淮南王刘安,才思敏捷,善为文辞,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曾招募宾客数千人,集体编写了《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之子刘歆为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总校群书,撰成《七略》,对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还有文学家刘安,训古学家刘熙;东汉书法家刘德升、文学家刘桢、天文学家刘洪……灿若群星,不胜枚举。
刘氏发展到今天,人口仅次于李、王、张,已是中国第四大姓。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统计:“刘姓为当代第四大姓,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大姓之一。刘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5.4%,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刘姓的人至少有54个,总人口大约在6500万。”⑼加上居住在海外的刘氏,刘姓人口总数已逾8000万。在中华姓氏史上,刘姓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为汉代,从此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汉文化,追根溯源,汉高祖刘邦是汉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河南永城是汉文化星座上一颗璀璨的名星,芒砀山上的“天子气”和“斩蛇碑”是刘邦灭秦兴汉的象征和标志,被传为千古佳话,并永远彪炳于史册之上。
(作者为河南省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资深专家,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注释
⑴⑶⑷《史记·高祖本纪》。
⑵王子超:《仙迹·圣迹·王气——闲话芒砀山》,《中原文史》2005年第4期。
⑸a.阎根齐、米景周、刘兆云:《商丘名人名胜》,第242~244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56年。
b.尚起兴、尚骥:《商丘史话》,第51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
⑹a.何光岳:《汉源流史》,第343~347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b.刘恒心:《刘姓郡望》,见《刘邦与汉文化文集》,大中华文化出版社,2005年。
⑺《史记·梁孝王世家》。
⑻王良田:《西汉梁国》,第227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⑼袁义达、张诚:《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第17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