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网站语言 / Language
芒砀山旅游区

解密芒砀SECRET ARCHIVES

解密芒砀

首页 > 解密芒砀 > 汉兴文化

西汉梁国墓地与梁国史实述论

  芒砀山西汉大型陵墓群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汉墓群,其“斩山作廓、穿石为藏”,结构复杂而又气势恢宏,宛如地下宫殿群,是近年汉代考古的重要收获,其中蕴藏的精美绝伦的玉器珍宝、数以百计的车马偶人,宛如迷宫般的地下建筑,充分展示了西汉梁国在物质文化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对这些遗存、遗物的考量和探究已经远远超出了葬制、葬俗所能容纳的范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工艺美术等诸多方面。经调查发现的西汉大型陵墓主要分布在主峰之外的各个山头上,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梁孝王刘武家族的王室陵墓区,自公元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葬后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史载,自梁孝王刘武至末代梁王刘立共计九世,而芒砀山发现的西汉陵墓是八处,可能由于刘立因罪被废为庶人,自杀,不入兆域。梁孝王刘武在位时筑东苑,苑内落猿岩、栖龙岫、鹤州、雁池、凫岛等美景,都在芒砀山左右。梁孝王选择芒砀山为自己的陵寝地,并在保安山为自己修筑了陵墓,以后的梁国八代九王及王后、大臣大都葬于芒砀山群。现在已查明的汉代梁国王陵有保安山梁孝王墓、李王后墓、柿园壁画墓、僖山金缕玉衣墓等20余座梁王宗室墓,其中更以汉高祖刘邦之孙——梁孝王刘武及王后墓的规模最为宏大、最为著名。

  一、芒砀山陵寝发现

  芒砀山汉墓群自从被发掘整理,旋即引起史学界的震撼,曾被评为1994年“十大考古发现”,而后对汉墓的研究也纷至沓来,王良田先生的《西汉梁国》一书,详细罗列了梁王诸陵的位置及发掘情况,主要有保安山陵区、立山头陵区、夫子山陵区、铁脚山陵区、南山陵区、僖山陵区、窑山陵区、黄土山陵区以及磨山汉墓群,其中墓主身份已确认或为学界所关注的有:

  1、保安山陵区

  一号墓:位于保安山顶部南端,因是保安山陵区内发现的最早的一座墓而得名,也俗称秦王洞、梁王洞,大概是该墓很早已被盗成空洞的缘故。1991年对保安山二号墓1号陪葬坑,1992~1994年对保安山二号墓及其东侧寝园建筑基址的发掘,发现“孝园”文字瓦当,“梁后园”铜印等,在西汉诸梁王中,死后谥“孝”者只有刘武一人,又据《史记·梁孝王世家》索隐《述征记》载:“砀有梁孝王之冢”。《水经注·获水》引应邵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石,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也……山有梁孝王墓,其冢“斩山为廓,穿石为藏。”清光绪编《永城县志·古迹》中记载:“孝王洞在保安山之东麓,其中有十字街,饮马池。”《太平寰宇记》载;“梁孝王墓在县(北)五十里,高四丈,周回一里,砀山南岭山。”三国时曹操“引兵入砀,伐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致使“金尽梁王石室空”,由此确认该墓墓主应是梁孝王刘武。

  二号墓:位于保安山主峰北段,因发现时间晚于南侧的一号墓而名之。1993~1994年7月进行发掘,该墓和一号墓同在一个陵园内,并且南北并列,共同占据保安山最险要的位置,应属于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其葬制与西汉帝陵、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的葬制相同。并且在位于该墓的1号陪葬坑内出土有“梁后园”铜印一枚,由此可证明二号墓主人应是梁孝王之妻李后。梁孝王王后墓纵深210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石室陵墓,墓内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客厅、卧室、壁橱、粮仓、冰窖、马厩、兵器库等,最为人称奇的是其中有实物为证的、在中国最早使用的、雕刻精美的石制坐便器,此坐便器与今日的冲水马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却比现在的冲水马桶早2000多年。在梁孝王墓和梁孝王王后墓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名曰“黄泉道”,是梁孝王和王后死后灵魂幽会的通道,后人所谓“命归黄泉”或“黄泉道上无老少”之说即源出于此。

  史书上关于李后的记载甚少,《史记·梁孝王世家》只记载梁孝王死后,梁国一分为五国,梁孝王长子刘买为梁王,是为共王。共王死后,其子刘襄为梁王即梁平王。“梁平王襄十四年,母曰陈太后,共王母曰李太后。李太后,平王之大母也。”李后应为刘买的母亲、梁平王刘襄的祖母。因平王所宠爱的任王后想得到其祖父刘武传下来的珍宝与李后发生争执。梁孝王在时,“有罍樽,直千金”。梁孝王告诫后世,要“善保无得以与人”不得轻易出让。任王后听闻后,希望得到这件宝物。平王大母李太后说:“先王有命,无得以与人。他物虽百巨万,犹自恣也。”但是任王后仍然期望得之,于是梁平王刘襄使人开府取罍,赐任王后,与李太后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汉使者来,欲自言,平王襄及任王后遮止,闭门,李后与争门,措指,遂不得见汉使者”。除了这件关于“罍樽”事件的记载,涉及李后的还有“私与食官长及郎中尹霸等士通乱,而王与任王后以此使人讽止李太后,李太后内有淫行,亦已。”的记载。到李后病时,任后不曾请病,“病薨,又不持丧”。

  三号墓:位于保安山二号墓北、保安山四号墓东约200米,在梁孝王陵园内。因发现于石灰厂内,俗称该墓为石灰厂墓。该墓位于梁孝王陵园内,说明墓主与梁孝王或李后有特殊的关系,而且在墓内陪葬有大量珍贵文物,使用金镂玉衣,墓内只出半两钱,不见五铢钱,《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报告据此认为:该墓应是西汉前期的墓葬,可能是梁孝王的某位“夫人”之墓。

  四、五号墓:位于保安山西北山脚下,保安山陵园墙已被破坏,但从其北墙、南墙向西延伸的情况判断,四、五号墓与三号墓同样处于保安山陵园内,二墓均为西汉时期的墓葬,由此可推断其主人很可能与梁孝王有特殊关系,应该是一二号墓的陪葬墓。

  2、黄土山陵区

  黄土山又称皇姑山、皇姑坟,因传说山上葬有皇姑而得名。位于芒山镇黄土山村,该陵区因建于黄土山而得名,目前在该陵区已发现石崖墓两座,编号为黄土山一、二号汉墓。一号墓没有发掘,二号墓已发掘,出土有肩或腹部刻有“文官”字样铭文的铜壶等器物。

  黄土山一二号墓南北并列葬于黄土山顶部,其埋葬方法与保安山梁孝王与李后墓的葬法相同,可能仍是某位梁王与王后的合葬墓。因墓内出土大量的“五铢”钱,而“五铢”初铸于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可推知该墓的下葬时间为元狩五年之后。王良田先生在其《西汉梁国》一书中认为:“黄土山一号墓的墓主人应该是刘无伤、刘定国、刘嘉和刘立中的一位,二号墓是其王后之墓”,又根据三号墓墓内出土器物考究精致,还有鎏金车马明器,说明墓主人生前不仅拥有车马而且车子还比较华贵,在汉代,是否拥有车马及其车的华贵程度是主人身份的象征,以及从墓门封石条上“鲁王”的刻字推断“黄土山三号墓的主人很可能是更始梁国御史大夫刘少公(梁王刘立之子),如果这种推断是成立的,那么黄土山一号墓就是梁王刘立之墓”。

  刘立,荒王刘嘉子,汉成帝阳朔元年(前24)嗣梁王位,西汉梁国最后一位王,在位27年。《汉书·文三王传》载:刘立荒淫无道,且数次杀人,曾于成帝永始年间“发淫乱事”被丞相禹奏“对外家怨望有恶言,有司案验”,请诛,后因太中大夫谷永上疏求情而“寝而不治”。刘立又于成帝元延年间“以公事怨相椽及睢阳丞,使奴杀之”,并杀奴灭口,且手段惨烈,“有司请诛”。成帝不忍,只是削去梁国五县。哀帝建平年间,刘立“复杀人”,哀帝派廷尉、大鸿胪“持节即讯”,刘立以“少失父母,孤弱,处深宫中,独与宦者婢妾居,渐积小国之俗,加以质性下愚,有不可之姿”为借口博得哀帝同情而“大赦不治”。平帝元始年间,刘立“坐与平帝外家中山卫氏交通”,王莽力奏应“废立为庶人,徙汉中”,刘立自杀,梁国国除。

  目前对芒砀山梁王诸陵区的调查,除保安山陵区外,只局限于地上勘查,没有进行全面的钻探调查,因此对各陵区遗迹现象的介绍也限于地上可见部分或是在开山采石中所发现者,资料是不完整的,对各陵区全貌的认识还有待于将来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二、梁国的建置与世系

  梁国是西汉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始建于汉高帝五年(前202)至西汉末王莽篡权,梁国国除,共经历14位梁王,200余年历史,几乎延续了整个西汉时期。《汉书·地理志下》载,梁国辖有八县,所谓“梁国,故秦砀郡,高帝五年为梁国。莽曰陈定。属豫州。户三万八千七百九,口十万六千七百五十二。县八。砀,山出文石。莽曰节砀。甾,故戴国。莽曰嘉谷。杼秋,莽曰予秋。蒙,获水首受甾获渠,东北至彭城入泗,过郡五,行五百五十里。莽曰蒙恩。已氏。莽曰已善。虞,莽曰陈定亭。下邑,莽曰下洽。睢阳。故宋国,微子所封。禹贡盟诸泽在东北。”周振鹤先生在论西汉梁国沿革时指出;“高帝五年彭越梁国有砀郡地,十一年更封子恢为梁王,益东郡。文帝二年以后梁国仅仅有砀郡而已。景帝中元六年梁分为五,至成帝元延末年演化成陈留、山阳两郡和梁、东平、定陶三国。”《续汉书·郡国志二》载:东汉梁国有“九城”,即下邑、睢阳、虞、砀山、蒙、谷熟、鄢、宁陵、薄。“梁国,秦砀郡,高帝改。其三县,元和元年属。雒阳东南八百五十里。九城,户八万三千三百,口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八十三。下邑睢阳,本宋国阏伯墟。有卢门亭。有鱼门。有阳梁聚。虞,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有纶城,少康邑。砀山,出文石。蒙,有蒙泽。谷熟,有新城。有邳亭。故属陈留。宁陵,故属陈留。有葛乡,故葛伯国。薄,故属山阳,[汤]所都。”

  梁国先后有彭越之梁国、刘恢之梁国、刘揖之梁国和刘武之梁国。汉高帝五年(前202)初封彭越为梁王,都定陶,《汉书·高祖纪》载:“魏相国建成侯彭越勤劳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击众,数破楚军,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王,都定陶”,是为第一任为梁王。后高祖分封同姓王、翦灭异姓诸侯势力,彭越反,被“夷三族”,汉高帝十一年三月,立高祖之子刘恢为梁王,辖砀郡和东郡两地。高后时期,为打击同姓诸侯王势力,于高后七年(前181)二月徙封吕产为梁王、刘恢为赵王。高后八年,朱虚侯刘章诛杀吕产,徙济川王梁,后九月梁国国除,复为砀、东二郡。文帝二年(前178),封其少子刘揖为梁王,是为梁怀王。《汉书·文三王传》载:“梁怀王揖,文帝少子也。好诗书,帝爱之,异于他子,五年一朝,几再入朝,因坠马死,立十年薨,无子,国除”。刘揖天资聪明又喜爱诗书,文帝甚爱,曾令贾谊做刘揖的太傅。文帝十一年(前168),改淮阳王刘武为梁王,是为梁孝王。梁孝王刘武,窦太后之少子,与汉景帝同母,深受窦太后的宠爱。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春,吴、楚、齐、赵等七国发动叛乱,首先攻击梁国的棘壁,梁孝王固守睢阳,并派韩安国、张羽为大将军,抵抗吴楚军队,为稳定西汉中央政权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政治地位也随之显著提高,《史记·梁孝王世家》载:“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也。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余城,皆多大县。……(孝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孝王在位时期,梁国疆域广阔,政治经济达到空前繁荣,故“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刘武病死,梁国一分为五,封予刘武的5个儿子:长子刘买承袭刘武的爵位,即梁共王,次子刘明为济川王,三子刘彭离为济东王,四子刘定为山阳王,五子刘不识为济阴王。共王刘买在位7年,汉武帝建元四年死,长子刘襄即位,是为平王。《汉书·文三王传》载:“梁平王襄立四十年,薨;子贞王无伤嗣,十一年,薨;子敬王定国嗣,四十年,薨;子夷王遂嗣,六年,薨;子荒王嘉嗣,十五年,薨;子立嗣,元延中,立坐与平帝外家中山卫氏交通,新都侯王莽奏废立为庶人,徙汉中,立自杀,二十七年,国除”。元始五年,又立梁孝王玄孙之曾孙沛郡卒吏刘音为梁王,奉梁孝王后,同年王莽篡汉,梁王刘音被废,梁国国除,结束了长达200余年的发展历史。

  三、刘武与梁国盛世

  孝王刘武在任时,梁国无论郡国范围还是人户数量,无论政治态势还是经济发展,无论军事地位还是文艺造诣都在西汉时期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这种昂扬向上令其他诸侯国欣羡的地位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刘武的个人魅力和用心经营

  梁孝王刘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刘武于公元前178年被封为代王(文帝也曾由代王位被拥立为帝,刘武在文帝与窦太后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2年后改封为淮阳王。文帝十二年(前168),因原梁王刘揖死后无子继统,刘武被文帝改封为梁王,刘武在梁王位25年之久,薨于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夏四月①。刘武为梁王期间曾多次入朝,甚至还可留在京师一年之久,这是其他诸侯王不能享受的殊宠。《史记·梁孝王世家》载:“梁王14年(前165)入朝;17年、18年,比年入朝,留。其明年,乃之国。21年,入朝,22年,孝文帝崩。24年,入朝。25年,复入朝。”“29年(前150)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驯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荤,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梁孝王入朝如此,回国更是有别于其他诸侯王,“得赐天子族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因与景帝同母,深得窦太后宠爱,又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当时除中央朝廷之外,数刘武最为显赫尊贵。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刘武入朝与景帝宴饮,景帝酒酣时竟对刘武说:“千秋万岁后传于王。”②据说刘武听了心中暗喜不已,而窦太后也想撮合这件兄弟禅让的美事。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废栗太子,窦太后欲立刘武为太子,因袁盎等人的谏阻而作罢,“梁王由此怨袁盎及议臣,乃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③使事败,朝野哗然,景帝仍念及手足之情和太后的面子,赦免了刘武的一切罪行,不予追究,只是日渐疏远起来。

  梁孝王刘武在位的25年里是梁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因得窦太后的宠爱,“赏赐不可胜道”,而且因为“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余城,皆多大县。”除了汉室的赏赐,孝王对梁国的经营也从未停息,他“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使梁国成为当时贤臣良士趋之若骛的地方。孝王所招揽的贤儒或当时即为名流,或在孝王的荫庇下名嚣一时,他们以贾谊为先导,以枚乘、邹阳、庄忌、丁宽为中坚,以司马相如、枚皋、二戴、焦延寿为后劲,紧紧依属于梁国这个政治实体,在辞赋、散文、《易》学、《礼》学等诸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如“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汉书·司马相如列传上》记载:“(司马相如)以訾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得与诸侯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加上孝王自身好辞赋,刺激了梁国辞赋创作的繁荣,同时也影响了西汉的社会文化风尚,成为整个西汉时期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④梁国都城作为东方的一个文化中心,日渐引人瞩目。

  除了广纳贤才,梁王还“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在平息七国之乱后孝王又在梁国大兴土木,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在这个广大的东苑中,建有许多宫室。仅在睢阳城中,就建有曜华宫、忘忧馆、吹宫、女郎台、文雅台、凉马台等。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以和京师的皇宫媲美。梁园中还修建有许多假山岩洞,开辟有湖泊池塘,如百灵山(今灵台寺)、落猿岩、栖龙岫(在今山东单县)、望秦岭、鸿雁池、金果园、清冷池、清冷台、平台、南湖鹤州等。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人称梁王修竹园,《西京杂记》载:“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又有雁池,池间有鹤洲,凫渚。其诸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王日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经济的勃兴和盈余使梁国成为当时文人向往的圣地。李白曾慕名到梁园游览,留下了千古名诗《梁园吟》:“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渌池,空馀汴水东流海。”除李白外,唐朝大诗人杜甫、高适、王昌龄、岑参、李贺,宋朝诗人秦观,明朝名士王廷相、李梦阳、侯方域等都曾慕名到梁园怀古。梁园,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风雅在当时名冠天下。

  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由于梁王刘武的参与,才有了被史家誉为治国典范的“文景之治”时期。

  第二、梁国自身的区域(交通)优势

  梁国是西汉比较重要的诸侯王国之一,在西汉时期享有特权。第一位梁王彭越曾在楚汉战争及其以前率兵游击于魏故地,“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⑤,助刘邦击败项羽,为西汉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五任梁王刘武得长兄景帝和太后的宠爱,因爱亲故,“拟于天子”,是西汉时期非常典型的诸侯国。而作为梁国都城的定陶和睢阳都是西汉王朝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处于商丘中部的睢阳,是商族与商业的发源地,西周至战国时期都是宋国的都城,梁孝王刘武王梁国时又耗巨资在睢阳城东北隅兴建离宫、别馆(梁苑),吸引巨富前来经商,招至文人墨客前来览胜或客居,使梁国的经济鼎盛一时。春秋时期的巨富范蠡在定陶经商时曾日进斗金,至西汉定陶作为梁国都城时在商业上仍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梁国的交通地理优势更胜于他国,这可借由吴楚七国之乱的战事得到说明。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吴楚齐赵七国反。吴楚先击梁棘壁,杀数万人。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以拒吴楚。”吴军渡淮以后,与楚军会合,西攻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大败汉军,又乘胜进军,兵威甚壮。梁孝王遣六将军击吴。吴军又击败梁军两将,梁军部众溃散。梁孝王数次遣使者到周亚夫军前求救,周亚夫不派一兵一卒救梁。梁孝王又派使者往长安,在御前控告周亚夫,汉景帝于是派人指示周亚夫援救梁国,周亚夫坚持“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原则,依然不遵行诏令。梁孝王令韩安国及张羽为将军,用人得当,于是屡败吴兵。吴军欲西进,梁城坚守,使吴军不敢西行,于是进犯周亚夫军,两军会战于下邑(今安徽砀山)。吴军因粮道已经被汉军断绝,力求速战,周亚夫军坚守营垒,任吴兵数次挑战,仍不肯出战。吴军粮草竭尽,士卒饥苦,又夜攻周亚夫军营垒。汉军军中相惊,士卒相互攻击扰乱,周亚夫卧于帐中不起,直到营中平定。吴军在东南方向大造声势。周亚夫命令加强西北方向守卫,果然吴军暗中集聚力量以精兵强攻西北。吴军未能找到突破口,只得撤退,汉军乘机反击,吴军大败,士卒多饿死,部众叛离溃散。在整个叛乱与平息的过程中,梁国的据守,有重要的意义,司马迁说:“七国叛逆,蕃屏京师,唯梁为扦。”当时吴楚军中曾经有人建议放弃对梁的攻击,“直弃去”,而直趋洛阳,然而这一建议遭到拒绝。可知在当时人普遍的意识中,“梁宋”地方,对于推行西进的战略,是势在必得的。由于孝王的坚守“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亚夫等相距三月”,最后“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

  梁国本身的交通和地理优势还为文化积累提供了沃土。以《汉书》记载为限,见于《儒林传》的“梁宋”出身的学者,就有梁国人丁宽、项生、焦延寿、陈翁生、戴德、戴圣、桥仁、杨荣、周庆、丁姓,梁国砀人田王孙、鲁赐等。可见这一地区文化积累之丰足,学术滋养之醇厚,而这一现象的形成,自然也是以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背景的⑥。

  《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孝王在时,“有罍樽,直千金”。罍樽,据陈直先生说,应当是商末周初制作的青铜器。“西周时商周铜器,出土至少,值千金亦可以知当时之市价。”而所谓“先王有命,无得以罍樽与人;他物虽百巨万,犹自恣也”,也反映了梁孝王府库异常充实的事实。梁孝王的富有,据《史记》记载“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这种经济实力的获得,虽然有“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的因素,然而也可以间接反映“梁宋”地区物产和民生的状况,正如司马迁谓之“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当地商业的发达,有可能也是孝王得以多所聚敛并“植其财货”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三、汉初的诸侯王政策

  汉初,高祖大封同姓王,而各诸侯王的封区不仅广袤,而且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的,其政权机构与中央朝廷大体相仿,《汉书·百官公卿表》载:藩国中,“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承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汉书·诸侯王表序》也称,王国“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种政体一直延续到景帝中元五年,吕思勉先生说:“至文、景之世,功臣外戚之患皆除,而同姓诸王,转为治安之梗也。”⑦景帝吸取吴、楚叛乱的教训,才“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垂相日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尽皆损其员。”其他诸侯王虽然在政治权力上略有削弱,但梁国作为一个特殊的诸侯藩国还依然保留着已有的政治特权,“梁王以至亲故,得自置相、二千石”。诸侯国中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员仅有太傅、御史大夫、中尉等数人,梁孝王刘武可自择食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将名单报朝廷认可即成,其他诸侯国食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则必须由朝廷委派与调遣。西汉梁国的官职见诸于史书记载的有太傅(如贾谊)、相(如轩丘豹)、中尉(如公孙诡)、内史(如韩安国)、将军(如丁宽)、中大夫(如韩安国)、大夫(如栾布)等,此外还有太仆、侍中、郎、谒者等。

  梁国历史在西汉诸侯王国中有着典型意义,其立国长久,几乎与西汉相始终;经济实力雄厚,为后世留下丰富的遗迹、遗物;政治地位特殊,非普通诸侯国所企及。芒砀山西汉梁王陵墓群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大型石室陵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孝王墓及其王后墓所体现的文化思想、形制格局,既是一个强盛的诸侯王国的历史见证,也是汉王朝的文化、哲学、政治意识的缩影。

  (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助研)

  参考文献

  ①孝王之死另有景帝中元六年六月中旬之说,《汉书·景帝纪》云:“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汝南王皆薨。”

  ②《史记·梁孝王世家》。

  ③《史记·梁孝王世家》。

  ④王树林:《略谈西汉梁国文人集团形成的原因》,《黄淮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⑤《史记·彭越列传》。

  ⑥王子今:《西汉时期梁宋地区的商路》,《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⑦吕思勉:《秦汉史》。